资讯中心

  • 首页
  • 资讯中心
  • 清末时期的上海:静安寺路非常冷清,菜园子一样的火车站

清末时期的上海:静安寺路非常冷清,菜园子一样的火车站

  • 2025-05-08 13:06:47
  • 86


1912年2月12日,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,标志着清朝统治的结束,也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终结。

距离我们一百多年前的清代上海是怎样一种模样?老百姓

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呢?或许这组照片会给你一个更加明确且生动的答案。

拍摄时间:1870-1880年代。

静安寺路

1880年的静安寺路,道路为土路,很平整。

路边的房屋还比较稀疏。

一名车夫坐在独轮休息,不远处是静安寺门前涌泉井的石围栏。

近景

这是涌泉井近景的招牌,围栏四角各蹲着一头石狮子,造型十分可爱。

涌泉井的旁边是一家茶馆,大概是靠涌泉井的水烹茶作为卖点吧。

南京路

这是1880年南京路的景象,尽管已经比较繁华了,但路边还多是中式的两层木楼。

在道路拐角的马头墙上,醒目地写着-复兴祥号洋货纱庄-的字样。

衙门

上海衙门的大殿,门口蹲着两头石狮子,门头上挂着巨大的牌子,上写-正大光明-。

至于是不是真得如此,只有天知道。

洋人来此照相,引来很多人的围观,可见当时在百姓眼里,照相还是一件稀罕事。

人力车

行走在一座桥上的人力车。

车夫很年轻,光着双脚,戴着顶毡帽,辫子缠在了帽子外面。

坐在车厢里的乘客衣着光鲜,手里握着一把雨伞。

那时候,随身携带一把阳伞也是时尚之举。

独轮车

独轮车是当年上海之地最常见的交通工具,无论是城内还是乡下,随处可见。

这种车子可以载人,可以载物,也可以人畜混装。

乘客

破衣烂衫的车夫推着一名女子和她的一双儿女,母亲头上的帽子类似僧帽,一点也不好看。

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,当年上海的独轮车比其他地方的体积要大,而且经常会出现一辆车上坐许多人的情况。

清末时期的上海:静安寺路非常冷清,菜园子一样的火车站

百姓

不知这几个百姓是摄影师临时抓来的路人,还是找好的模特。

一个是挑着担子的水夫,一个是拿着扁担的行人,还有一个小馄饨摊,摊主是给留着白胡子的老人,旁边的食客端着碗,拿着调羹做出吃馄饨的样子。

玩闹

这一张铁定是摆拍了,戴着草帽的男子坐在独轮车上抽烟,一个小孩子靠着车头站着。

在他们旁边,两名男子正在互相揪着辫根打闹。

说明彼时的男子,在发生肢体冲突时,大多采用这种方式。

抬轿子

一对抬轿子的父子,父亲年岁已高,上衣敞开了怀,露出瘦骨嶙嶙的胸脯,看着便让人心疼。

为了生计,他不得不继续做着年轻时候做的工作。

而轿子上坐着的竟然是一个大小伙子,嬉皮笑脸地从轿子里探出脑袋。

迎亲

一支迎亲的队伍,走在前面的是拿着灯笼和回避牌的执事,随后是鼓乐队,紧跟着是新娘的花轿。

大概是普通人家嫁闺女,阵仗不大,执事穿得也不是很周正。

纱厂

上海一家纱厂的缫丝车间,工位上堆放着很多蚕茧,当时的缫丝工作完全靠手工完成,而且车间内的工人大多是未成年的女孩子,因为工厂可以支付更低的工资。

其中一名女孩子的发型很有意思。

看火车

铁路边上看火车的百姓。

1876年12月1日,由洋人出资建设的上海至吴淞的铁路全线通车,全长约三十里。

火车运行后,吸引了大批民众前来观看,热闹的景象仿佛逢集一般。

火车站

这是最初的吴淞火车站,非常简单,只有一栋瓦房。

周围围着竹篱笆,好像一座菜园子。

火车进站后,竹篱笆上趴着不少看热闹的人。

火车

吴淞铁路是上海乃至全国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铁路。

后来因为沿线百姓反对,加之清政府的担忧和恐惧,在第二年便将铁路买下并拆毁。

吴淞火车站

然而,历史前进的车轮是挡不住的。

1897年,清政府按照铁路原来的走向,重新修建了吴淞铁路,并于1898年通车。

图为1898年复建的吴淞火车站,虽然不大,却很精致。

外滩

这是当年的上海外滩,黄浦江心处的大小木船来回穿梭,岸边停泊的木船桅杆高耸,岸上是成排等待接客拉活的人力车,热闹非常。

举报-反馈


发表评论

提交
球王会

球王会·(中国)体育官方网站【红蓝战士推荐】球王会,球王会官网,球王会体育官网,球王会·(中国)体育官方网站,自创建以来,以稳定、安全、快捷的高品质服务和良好口碑获得广大用户的喜爱和认可。秉承创新、高效的运营信条而不断努力!

网站地图

联络球王会官网